南越文王墓

发布时间:2022-09-12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4808

发现与发掘

1983年6月,广东省政府基建部门正在风景秀美的越秀山西侧名为象岗的小山岗上作业,原本近50米高的山体经过3年的施工已经削掉了17米。突然,挖墙基的工人们发现了一块块平整的石板,从石板之间的缝隙窥探下去似乎是一座地下建筑,现场负责人邓钦友马上暂停施工,并通知了广州市文管会。闻讯赶来的专家经过三天的勘察并冒险探墓之后,初步得出结论:这是一座西汉南越国时期的王侯级大墓。

市文管会立即将此重大发现上报省文管会及国家文物局,得到了文物主管部门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也很快对《关于发掘广州象岗大型汉墓的请示报告》批示同意。7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庞大的“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麦英豪任队长,8月25日,发掘正式开始。在墓室的主棺室,考古队员于墓主胸腹位置发现一枚龙钮“文帝行玺”金印,这才得以确认墓主人就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10月6日上午,最后一批南越遗珍运出墓室,历时43天的发掘圆满结束,共出土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震惊世人。

形制与结构

南越王墓凿山为藏,秘埋在象岗山顶之下20米左右的山腹深处,建墓所用石料并非就地取材,其中的750多块红砂岩石料就采自距广州几十海里之外的番禺莲花山,而且墓穴开挖的土石方量据估算超过3000立方米,足见当时造墓工程之浩大。

南越王墓的整体平面为“士”字形,结合了竖穴和掏洞两种形制:主体为竖穴式,墓的东、西耳室则是横向掏洞而成。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12.5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中轴对称,并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共七室,功能各不相同。前部有前室、东耳室、西耳室,三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墓室的后部有四室,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三室平行纵列,主棺室的后端为后藏室。

特点与价值

南越王墓与汉代其他诸侯王墓相比,有不少独特之处。如:墓葬凿山为藏,同时其本身又为石室大墓,这种建筑艺术别具特色;陵墓选址在当时番禺城近郊,而不是像多数诸侯王一样选择于远郊建墓;墓室形制集竖穴和崖洞两种形制于一体,这或许与象岗的自然条件有关;随葬的一千多件(套)文物,与多个文化区有渊源关系,包括:南越、瓯骆、秦、汉、楚、匈奴,甚至西亚、非洲地区等,这是当时岭南地区多文化交汇、融合的体现,也是今日广州兼容并包之风的源头;墓中有15位殉人陪葬,其数目之多、身份之高,在同时期的王侯墓葬中,实属罕见。

南越王墓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墓主人等级最高的汉代彩绘石室墓,难得它保存完好,未受盗扰。其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在岭南早期开发史、秦汉考古、海上丝路起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最新一批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与“南越国遗迹”位列其中,而南越王墓正是二者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市政府在发现南越王墓后,决定于原址建立博物馆以保护展示这批珍贵文物。博物馆于1988年开馆,1993年基本陈列落成标志着博物馆的全面开放。建馆25年来,曾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国家一级博物馆等殊荣,是广州悠久历史文化的直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