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5日~2024年2月25日

展览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三楼临展厅


展览简介

2023年是广州考古七十周年和南越文王墓发现发掘四十周年,以此为契机,南越王博物院特别策划和举办了“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主要展示了南越国遗迹发现、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先进的保护理念与宝贵经验。今天,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正式开幕,12月26日起,展览面向公众开放并展至2024年2月25日。


640.jpg


01 三大南越遗迹,揭开南越国神秘面纱


640.png

广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1953 年起广州配合城市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七十年间广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广州考古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组成的的“南越国遗迹”于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再次入选预备名单。2021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南越国遗迹与其他西汉物质文化遗存共同呈现了秦汉岭南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秦汉以来岭南地区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三个南越国遗迹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城市考古保护建设的经典范例,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对于传承弘扬广州千年城脉、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


640 (1).jpg

1983年发现于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的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寝。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掘,其中出土了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集秦汉岭南文物精华于一处,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器物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岭南汉代考古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研究秦汉时期岭南文化、中国多民族、世界多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宝库。


640 (2).jpg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官署所在地,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也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证明,被誉为“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南越国宫苑遗址主要由1995年发掘的石构水池(蕃池)与1997年发掘的曲流石渠组成,遗址保存完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


640 (3).jpg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位于广州市西湖路光明广场商厦地下一层,是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排汲水利设施遗址,兼具防洪防潮、排水及防御功能。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历史信息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对研究中国古代2000多年前水利工程的设计、选址、地基处理及建闸工艺等至为珍贵。


02 探索与实践,讲述40载发展历程


640 (1).png


该展览以“惊世发现”“万年永保”“推陈出新”和“薪火相传”四大主题,展示了出土文物、资料图片以及多种工具用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南越文王墓发现以来走过的40年岁月。

640 (2).png


“惊世发现”讲述了三大南越国遗址发现发掘的过程,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发掘巨幅灰度照作为展厅入口两侧墙面背景,使用蒙太奇手法,营造出现代与过去的对比感。第一部分的展墙呈现出红砂岩的橙红质感,其中南越文王墓以墓室布局为线索,介绍了墓室中不同空间的出土文物和功能特点,这一陈列方式以整体呈现方式展现了南越文王墓的空间布局,让观众得以体会考古工作者发掘南越文王墓时如同“开盲盒”般的过程。第一手考古资料、专家手稿、批复文件等与考古文物互补互证,关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发掘过程也娓娓道来。




640 (5).png

“万年永保”讲述了遗址保护、文物保护以及原址建馆展示的历程。遗址保护上,南越国遗迹自发掘起便通过建造保护棚,构筑排水设施等方式保护遗址本体,目前博物院积极探索“研究型、科技化”的遗址保护新模式,对遗址开展科学细致的维护保养和病害处理工作。


640 (6).png

文物保护上,博物院通过监测、控制文物保存环境,延缓文物因自然蜕变引起的损坏,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使院藏文物的保护从传统“抢救性”保护向现代“预防性”保护转变,展览中首次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如未经除锈处理的铜镜、盛放枣的铜壶和枣核、内有范土的鸮足铜烤炉以及珍贵的漆卮等,维持原始出土状态与经过精心修复的不同文物互相映衬,体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细致入微。



该部分还讲述了遗址建馆的历程,1983年南越文王墓发掘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墓室进行永久性保护,并在原址兴建博物馆,历经馆名变迁、主体陈列数度深化改陈和两馆合并,依托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建立的南越王博物院是国内知名的大型考古遗址博物馆,既是原址原状保护保护、研究、展示南越国遗迹的专题博物馆,也是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有机结合的场域空间。


“推陈出新”呈现了博物馆成立以来在业务上活化利用的成果,可细分为公共服务、宣传文创和陈列展览等内容。公众服务上,博物院始终坚持公众为本、服务为先,在门票惠民以及讲解服务上不断精进努力,结合数字化发展中实现了信息化和人性化的购票和导览等服务举措,“南越玩国”儿童活动区、“南越工坊”“探越学堂”教育品牌以及近年来推出的“大遗址·小学堂”“博物馆奇妙夜”等教育活动具有良好口碑和社会评价,此外志愿者工作和教育读物出版也展现了博物院的社会教育功能。



宣传文创上,历年来,权威媒体对南越国遗迹和出土文物予以了高度关注,博物院也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形成了“两微一网、多平台并进”的新媒体矩阵,并在国内博物馆中率先开展以宣传为导向的文创工作新理念,不断加强重点文物、展览相关文创的开发设计,近年来推出的“有凤来仪”系列、“祥瑞佑宁——南越国守护神”系列等文创产品收获好评、屡获佳绩。



陈列展览上,在多年实践中南越王博物院探索出了优势互补的固定陈列展览体系、定位准确的临时展览体系、影响多元的外展体系,其中,遗址展示采用数字化展示方式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依托遗址和文物的基本陈列呈现了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特点和优势,临时展览结合自身特点,重点举办考古发现、文化遗产等主题展览,同时着力打造“南越文化”外展品牌,拓宽了南越文化传播的受众面。

640 (15).png


640 (16).png

“吃水不忘挖井人。”南越王博物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第四部分“薪火相传”通过讲述考古人、文博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与博物馆的故事,展现了四十年间他们为南越国遗迹的保护、利用、研究所贡献的重要力量。四十年来,一代代南博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发掘、保护了南越国遗迹和大量珍贵文物,并通过宣传、展示、阐释,让南越国遗迹从发现发掘到声名远扬,为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城市核心区保护考古遗址提供了范例,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添上了独属于岭南的色彩。为呈现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展览打造了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向公众展示了麦英豪先生和黄展岳先生的书桌以及办公用品、书籍和工具,还设置了捐赠瓷枕专柜,展示了杨永德伉俪为广州文博事业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