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博物院文物赴南京博物院参展

发布时间:2023-11-07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509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是南京博物院在建院九十周年之际,联合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顶级玉器艺术品,约600余件(组),打造一场极致的玉器盛宴。展览以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个章节,全时空、全地域、多视角地讲述中国近万年绵延不绝的玉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呈现博大精深玉文化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揭示中华玉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

南越王博物院携“帝印”螭虎钮玉印、玉盒、龙虎并体玉带钩、兽首衔璧等6件(组)文物赴宁参展。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200余件,包括礼玉、葬玉、佩饰玉和器用玉四类,不仅品类多,而且数量大,其中如青玉角杯、玉盒、丝缕玉衣等,堪称稀世之珍。这次赴宁的玉盒、龙虎并体玉带钩更是自1991年赴香港举办“南越王墓玉器选萃展”,30多年后再次走出院门,奔赴一场玉之盛宴。

玉盒

玉盒由青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晶莹透亮。出自南越文王墓墓主棺椁头箱。盖与盒身为子母口相扣合。盖面隆圆,顶部有一桥形钮,内穿一个活动的绞索纹圆环。盖面浮雕花瓣纹、勾连涡纹、勾连雷纹等多重纹饰,盖内线刻双凤,一凤回首,一凤朝前,相与缠绕,踩在一个圆圈上。盒身像一个圆碗,圈足,盒内平滑,外壁饰勾连涡纹、花蒂纹等。玉盒内外打磨光洁,雕镂精细。盒盖原已破裂,在原有钻孔旁加钻两个小孔,可以穿绳缝合,足见此玉盒在当时已属珍罕之物,破裂后仍然修补使用。

兽首衔璧

640 (8).jpg

青玉,受沁严重。出自南越文王墓墓主玉衣头罩的顶部。整玉雕成,主纹为透雕兽面,兽怒目横髭,鼻为方桥形,上琢花瓣纹,中有銎孔,衔璧。璧亦钻凿銎口与兽鼻套合,可上下转动。璧两面饰突起的涡纹。兽首右侧透雕一立虎,独角,尖嘴竖耳,头朝下,尾卷曲。左侧光平,呈不对称的布局。全器雕镂精工,背面则平素无纹,可能是嵌在某种器件上的装饰物。

龙虎并体玉带钩

青白玉,半透明,晶莹光洁。出自南越文王墓墓主棺椁头箱。钩体扁形,龙虎并体,颈以下用一条窄缝分隔。钩部浮雕虎头形,钩尾雕作龙首。龙仰身昂首,张口咬一圆环。虎亦伸爪抓圆环。龙虎躯体及圆环上都饰有勾连云纹。整器构图奇妙,雕琢精细,抛光洁亮,其构思堪称一绝。

“帝印”螭虎钮玉印

青白玉,乳白色闪青。出自南越文王墓墓主腹部。正方形,以螭虎为钮。印面阴刻“帝印”二字,小篆,有边栏和界格。凿刻刚劲有力,布白匀称。印文的槽沟内沿留有朱红色印泥。印台侧面刻有勾连雷纹。

秦朝以前,无论尊卑贵贱,印章文字均可称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只有天子可以称玺,臣下称印。汉武帝时开始有印章之称。此印虽与满城刘胜墓和发现的“皇后之玺”的形制相同,但这里却用“印”,这种只书“帝印”文物,为国内首见,为我们了解秦汉印章制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青玉、水晶六博棋子

640 (14).jpg

青玉、水晶。长方形体,大小相同。共12枚,出于南越文王墓东耳室--礼乐藏所。同出一个彩绘漆木胎的六博棋局,木胎已朽,尚存一些漆皮,博局的周边镶鎏金的铜框,下面有支座为铜铸的鹰爪形,嵌象牙饰片,并贴金花图形。惜博局被落下顶盖石板砸毁,未能复原。在墓中东侧室——姬妾藏所出土有象牙六博棋子12枚,大小与此相近。

温润且坚韧的玉石寓意着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与百折不挠,中国近万年的玉器发展赓续不断,多元文化与中西交流也在小小的玉石上熠熠生辉,多元创新、融合统一始终是万年玉器史的主题。2023年11月7日,一场讲述近万年中国玉器发展历程的玉器盛宴于南京博物院启幕。展期至2024年1月31日。

一眼万年,玉汝于成,尽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