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个外展!“千年梦华”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幕

发布时间:2024-01-02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062

2024年1月1日,南越王博物院藏枕类文物特展“千年梦华——中国历代枕文物特展”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正式与观众见面。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宝鸡,有着2700多年的建城史,出土了石鼓、何尊等,文物资源丰富;有着1300多年烧造史的耀州窑,其盛名在宋代达到顶峰,对各地制瓷业有着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宝丰、新安、禹县及广东、广西等地均烧制类似的刻印花青瓷。南越王博物院的枕类藏品中也有耀州瓷。

此次展览共展出西汉至近现代各时期颇具时代意义和代表性的枕类文物12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0件,以瓷枕为主体,通过枕的历史、形制、纹饰和工艺,讲述那些湮没已久的记忆与文化。


第一单元 枕史掠影


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发现最早枕的实物,汉代上层贵族以玉石枕随葬。隋唐时期,陶瓷业兴盛,瓷枕走上历史舞台。宋辽金元时期瓷枕文化的发展达到巅峰,至明清以后逐步衰退。枕作为生活中极常见的卧具,承载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展露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和审美情趣。


1.png

图1晚唐寿州窑褐釉剪纸花纹长方形枕


2.png

图2 宋井陉窑戳印填彩开光卧鹿纹海棠花形枕


3.png

图3 北宋 磁州窑白地剔缠牡丹纹如意形台座枕


4.png

图4 金 长治窑白地黑褐彩花卉纹虎形枕


5.png

图5 解放初期 红地绣荷花纹黑布枕


第二单元 枕之形


我国历代枕文化绵延不绝,相比起今天形制单一的枕头,古代枕式可谓花样百出。除了日常所见的方形、腰圆形、束腰形、多角形枕之外,古人还创造出元宝、如意、婴孩、虎、狮、猫、狗等特殊造型的枕具,使之成为富含美好祝福、寓意辟邪驱恶的陪伴之物。工匠们巧妙地将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融入枕中,使得普通的房中卧具,顿时变得趣味横生。


6.png

图6 金 河津固镇窑三彩填黑剔刻莲花六角形枕


7.png

图7 宋至金 磁州窑白地剔兔纹腰形枕


8.png

图8 金 扒村窑白地黑彩缠枝花纹如意形枕


9.png

图9 金 三彩划水波鹤龟纹银锭形枕


10.png

图10 金 长治窑白地黑褐彩花卉纹卧妇形枕


第三单元 枕之纹


古代工匠们总是善于将自身所见山川、花草、猛兽绘成图案饰于日常器具中,也时常把诗文辞赋、警示俗语刻在身边陪伴之物上以传承和教化。故而在各式枕具上可见“白云朝朝走,青山日日闲”“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等诗词、警句,亦有莲池翠鸟、鹰抓兔、婴戏等场景。其上所书诗文自在潇洒,所绘花草柔韧有力,所饰猛兽威风凛凛,所画婴孩天真无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就在枕上这一片小小天地中,悄然展现。

11.png

图11 宋至金介休窑白地剔荷花“福德长寿”腰形枕


12.png

图12 金河津窑白地黑褐彩开光诗文八角形枕


13.png

图13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词寄月中仙”长方形枕


14.png

图14 金山西地区窑场三彩划山水悬画银锭形枕


15.png

图15 元 磁州窑“张家造”款白地褐彩高士指凤图长方形枕


第四单元 枕之工


“若非长工变尔形”,焉有流传至今的绝妙佳品?古代工匠们用一双巧手,架起时空的桥梁,将已化尘埃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消失于沧海桑田中的神话传说、市井街巷,以手中的刻刀,刻、剔、划、印,极尽其能;青花粉彩,色尽所用;最终聚之于手中枕具,流于后世你我眼中,得以一览乾坤。

16.png

图16 金山西地区窑场黄釉绞胎双狮座枕


17.png

图17 北宋城关窑珍珠地印朵花纹腰形枕


18.png

图18 金 当阳峪窑三彩剔刻折枝栅栏纹腰形枕


19.png

图19 民国景德镇窑粉彩人物长方形枕

此次展览是继2003年“青铜铸文明——陕西宝鸡青铜器国宝展”后,南越王博物院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又一次珍贵藏品馆际交流。展期至2024年4月10日,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睹为快!


【展览海报】


20.png


【展览现场】


21.png22.png23.png2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