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展览上新,“枕上诗书”带您领略诗书艺术
2023年1月17日,微展览“枕上诗书”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展览共展出枕类藏品16件,包括诗词枕、吉语枕、警句枕等特色藏品,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4件,一般文物1件。
瓷枕不仅是功能与造型的结合,更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受唐宋时期书法和诗词艺术的影响,瓷枕上的文字装饰有着极高水平,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俱备 ,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屡见不鲜,内容丰富,情态多样,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越王博物院自1992年入藏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伉俪捐赠的200余件瓷枕以来,不断大范围、多渠道地收购,并辅之以受赠、调拨、拍卖等方式不断充实枕类藏品。至2022年,南越王博物院共收藏枕类藏品近800件,其中陶瓷枕数量最多,达599件。此外还有木、竹藤、皮、青铜等多种质地的枕头及枕顶绣。枕类收藏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窑口之众,为国内外博物馆罕有。虽然在王墓展区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但受展厅条件限制,大部分枕类藏品仍无缘与观众相见。随着博物院展厅文物保存环境的提升,我们推出枕展小专题,希望以微展览的形式将更多枕类藏品展示在公众面前,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枕艺术。
壹 诗情画意
唐代,长沙窑瓷器首先以釉下施彩的方法用诗文作为装饰纹样,这种装饰方法和文字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瓷器文字纹样的发展。宋代以文治国,“尚意书风”,流行苏轼、黄庭坚、米元章、蔡襄等书法大家的艺术形式。受此影响,以文字为装饰的瓷器备受推崇。同时,随着瓷枕的使用阶层逐步由平民向士绅发展,社会动荡又导致文人归隐民间,他们中的一些人介入到瓷枕的生产过程中,诗词和书法艺术开始大量用于陶瓷枕装饰,用多种笔体书写的诗词枕尤为引人注目。
唐宋两代,文风鼎盛,诗词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诗词枕上的唐诗、宋词往往取材于当时流传的文人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图1)、苏轼等的诗词,以五言、七言居多。
图1:宋白地褐彩题句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枕面用正楷墨书诗句“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语出北宋王安石的《题临津驿》。
追求风雅的诗词艺术时,或由于匠师文化水平有限,或为博买主一笑,以起到促销的作用,瓷枕上广泛存在一些缺字、错字、改字等现象,平添几分趣味(图2)。
图2:金白地褐彩开光题句八方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枕面中央开光,内白地褐彩书五言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只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应为“此”。
除了直接将诗词用作装饰内容,匠师也会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名家诗词,使画面充满诗意。如金代诗人赵秉文在《重九登会禅寺冷萃轩》 中“迎霜老兔咻榛丛”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也可在当时的瓷枕上找到对应画面(图3)。
图3:宋 磁州窑黑褐彩雁兔纹卧虎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贰 吉祥如意
吉语文字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被广泛应用。陶瓷枕上也有大量以福(图4)、禄(图5)、寿(图6)、喜、吉、大吉等吉语文字作为装饰的纹样,反映出人们对吉祥和幸福的追求。
图4:北宋新安城关窑
珍珠地划“福”字莲花纹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图5:元白地填黑剔“福”鹿纹八角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图6:金山西南部地区窑场
白地剔荷花“福德长寿”铭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叁 警世自省
古代有所谓“警枕”,枕质坚硬,睡不到一会儿就会被硌醒。使用者以其警示自己不要长时间贪睡。有些瓷枕上会题写或刻划警句格言,不仅有浅白直露的人生格言(图7)、长辈对晚辈的教导,还有从历史故事中引申出的人生哲理及佛家用语等。这类劝勉警戒的句子不仅为现实中的人们指点迷津,引导人们克己向善,对匠师们也起到自省自励的作用(图8)。
图7:金磁州窑
白地黑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图8:宋磁州窑开光刻诗句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枕面花式双边栏内刻诗文“弟兄分散易,义居成立难,长幼相和顺,家计转增添”。“义居”指孝义之家世代同居。诗词告诉人们兄弟和睦之不易,只有长幼和顺,才能家和万事兴。
文字最初的功用在于记录语言,最终的形态莫过于刻划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融入了情感、制定了法度,也就形成了书法。唐宋时期,书法艺术盛行,能书者众。瓷枕上的书法一般用毛笔书写,也有以刀代笔、采用双勾叠划的方式划出字体的轮廓线。刻写是瓷枕书法装饰的重要部分,似碑刻文字,在巧拙之间,刚柔之内,其刀法有如行云流水,更有驾驭笔墨的豪气(图9)。而以白地黑彩的形式最富代表性,用釉作墨、以瓷胎为纸,经营位置,纵横开阖,没有长时间的磨练亦难为之。
图9:宋 磁州窑绿釉刻花开光题句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藏
小小一方瓷枕,以质朴的书法、抒怀的文字,将制作者、贩售者、购买者和使用者串联到一起。不同身份的人们以此为媒介,成为思想感情交流、传达与体会的关联体。可以说,枕上文字与书法本身便是一部详细的文献,让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时人的审美取向、艺术文化和生活等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本展览展期至2023年4月16日。